- 高伟;
目前,我国经济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期失衡和长期失衡问题,而且长期失衡比短期失衡更为严重,政策调整压力更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思路是:收入分配体系的完善与启动私人消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提高与出口升级、政府消费的消减与私人投资比例的增加。
2010年42期 No.60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挺;李秀娥;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中国OFDI(对外直接投资)相关43个东道国的12项指标变量与中国对其OFDI水平的相关关系。12项指标共抽取了三项共同因子,旋转因子载荷矩阵显示:因子一主要反映中国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以及东道国的贸易开放度(或依存度);因子二主要反映东道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即国民的生活水平(或购买力);因子三主要反映东道国整体发展水平,包括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如通信水平)、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联系以及人口规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进出口贸易开放度(或依存度)关系非常密切,共同组成因子一的主要部分。但是,因子一得分排名与因子二、三得分排名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推断中国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与东道国国民生活水平、东道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聚类分析结果也进一步显示,中国香港、印度、日本和美国与其他国家属于不同的类别。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加大推动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和对外贸易促进相结合,继续促进中国OFDI的多元发展,加强对技术先进的经济大国的OFDI,同时结合国家外交和援外政策,积极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
2010年42期 No.60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敏;
从国际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产业布局看,金融危机意味着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原有技术和产业的效能已损耗殆尽,中国正面临着国际产业重构和新技术取得新突破的挑战。而"调结构"正是取得新突破的前提。
2010年42期 No.601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磊;
在重庆的规划中,两江新区发展的产业模式将实现5+3的战略性创新布局,即"壮大既有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业,实施5+3战略性布局: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布局,以及国家级研发总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灾备及数据中心等三大战略性创新功能布局。""新"、"高"、"活"是两江新区产业定位的三大原则。
2010年42期 No.601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柳钦;
"数字城市"作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的是一种世界潮流和城市发展的方向。"数字城市"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也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动力,它不再是一个技术性概念,而是现代科技、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的新城市形态。本文阐述了"数字城市"的内涵,并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内容与框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2010年42期 No.601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10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党双忍;
近年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创建新型城乡关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一些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创建新型城乡关系,统筹推进城乡改革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2010年42期 No.601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文渊;
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的关键在于紧紧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摸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增城功能分区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全局视野谋划增城功能分区,在区际联系中实现本地发展科学定位;二是针对不同功能分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立足当下,适度前瞻,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科学决策、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10年42期 No.601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士其;
借用哈贝马斯的术语,对"中国模式"的讨论,最终应该形成一种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交往性的权力",而不能成为行政权力的牺牲品。正因为现代西方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不应该成为我国模仿的目标、我国必须寻找到自己与之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加以践行,因此,讨论"中国模式"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才不能"去政治化"。
2010年42期 No.60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丁敏;
日本人口规模仅为我国的1/10,用20年的经济增长抹平了大部分社会差距,实现了差距较小的平均社会。日本的共享式增长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法制建设,无疑是共享式增长的重要推力。
2010年42期 No.601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登新;
即便商品房市场存在过度投机现象,结论仍然是"堵不如疏"。房地产既然是一个市场,那么,就不能单纯的"不允许投资房产"或是主张"抑制或打击房产投资"。失去了房产这一重要的投资渠道,民众的钱就只能放在银行硬生生地遭遇贬值;房地产既然是一个投资市场,就应该允许投资者自由选择,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间接"宏观调控。
2010年42期 No.601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侯若石;李金珊;侯方玉;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劳动力政策调整为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长期高速经济增长,验证了市场机制的效率功能。但是,劳资关系紧张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力市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不仅涉及到劳资关系的和谐,也是扫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障碍所必需的措施。
2010年42期 No.601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