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拉·泰森;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恢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11年以来,全球经济恢复放缓。美国经济恢复放缓的重要原因是消费需求被严重抑制以及政府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美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出口以及企业投资,同时低利率、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等因素也都有利于美国经济恢复。但从中长期而言,美国经济面临着好工作的赤字、对竞争力基础公共投资的赤字以及财政赤字等三大赤字的挑战。
2012年37期 No.70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巴曙松;华中炜;杨现领;
中国经济已在事实上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减速期,但是对于经济减速的性质却存在显著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相对悲观但占据主流的观点认为当前的减速是长期性的,且中国或有可能已经进入7%~8%的中枢减速区间,即使逆周期应对政策使GDP增速暂时经历反弹,也会很快落入这个区间;另一种相对乐观的观点认为当前的减速是短期性的,中国经济仍有可能在2012年2季度触底之后实现持久的上升期。本文分析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减速具有双重性质,但就当前情况而言,周期性因素应该占据更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应对经济减速的政策选项也应该是"周期应对与促进转型并重",即一方面着眼于中长期,实施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着眼于短期,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最后,本文梳理了中国经济周期触底的一系列积极信号。
2012年37期 No.700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范剑平;
对我国目前的消费形势进行了数据分析,认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2011年、2012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虽然回落,但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速却有了提高,这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居民收入的政策与配套措施及劳动力市场自身平衡的推动有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下降,实际增速提高基本保持稳定且略有提高;消费增幅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消费和投资相比增长更加稳定。在当前稳增长、扩内需的宏观形势下,提出了相应的消费政策导向:即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两个比重;坚决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完善社保体系,妥善解决养老金问题;保持对投资投机住房需求的抑制政策,同时进一步优化现行房地产调控政策。
2012年37期 No.700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诸建芳;
对中国的出口形势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客观判断,认为出口负贡献时代来临,结合经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出口转型势在必行,建议政策应该根据出口变化这一趋势进行调整。
2012年37期 No.70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涛;
2012年前5个月全球贸易平淡无奇地进行着,这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密切相关。从上半年国际航运先导指标的走势看,下半年国际贸易也很难出现强劲增长。初级产品处于相对高位、生产扩张前景暗淡以及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长的疲弱,都无法给全球贸易增长带来新引擎。基于以上分析,2012年全球贸易增长会在4.5%上下浮动,新兴经济体和主要发达经济体也许会给下半年的全球贸易带来一些增长动力。
2012年37期 No.700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易纲;
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引进来"阶段、加入"世贸"走出去加速期与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海外投资阶段。通过对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走出去"的研究与分析,认为企业超前、长期的战略及不求控股策略是其"走出去"的成功经验,教训是对收益前景过于乐观而风险估计不足。美国企业"走出去"重视企业的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时不计短期利益,严格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德国的对外投资以发达国家和制造业为主要对象,多以自有资本为主,企业杠杆率比较低,投资项目控股程度高,大企业和大项目占绝对优势。美、德、日均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国家层面的支持。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是ODI汇兑管理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取消ODI汇兑限制,实行登记管理,可兑换程度与FDI相当;国企、民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并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12年37期 No.700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3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盛斌;
中国在过去10年的贸易增长中形成了典型的依靠数量扩张、价格竞争、中间品进口投入、低技术附加创造、外资加工与生产支撑的特征化事实。中国的贸易政策演变总体来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并呈现出六大特点,即人世后的5年内遵守承诺及有序发展;贸易救济与危机触发的临时保护措施有所加强;出口限制与壁垒自2006年以来不断增加;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及摩擦不断加剧;国内深层的结构性问题目益突出;积极寻求建立地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s)。提出了一个包含企业、产业、区域和国际生产体系四个维度在内的贸易竞争力决定因素的"钻石模型"及中国贸易政策的改革议程。
2012年37期 No.700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永胜;
本文对企业的国际化策略进行了理论回顾,考量了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国家背景,提出了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三大前提及理论模型。通过对中国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的代表——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安哥拉市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012年37期 No.700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