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可云;
从目前来看,"十一五"时期虽然遭遇了许多始料不及的多种困难,但成就辉煌。在举世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陷入困顿境地的情况下中国将迎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盘点"十一五"时期的得失,有利于明确"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与方略。
2010年50期 No.60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智;
本文旨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面向"十二五"明确战略方向的背景下,构建贯彻国家产业振兴和内需扩张的大政方针,符合商务部优化流通网络、完善市场体系的工作定位,顺应各级政府以现代流通为先导,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目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
2010年50期 No.609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洪钟;杨攻研;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争论与战略博弈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内涵及其成本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全球失衡的国内调整与国家间调整,认为寻求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平衡和主要相关国家之间失衡调整成本分担的平衡是决定全球经济失衡调整能否成功的关键。
2010年50期 No.609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桑百川;
经历32年的渐进式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投资等全面发展,并融入全球经济主流。进入后危机时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结合新时期的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包括确立"中性"的外贸战略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和路径。
2010年50期 No.609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燕舞;
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们提供了反观当前农地制度的有益视角。由于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农地制度的安排与实践也有明显的区别,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形态。对这些实践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农地承包关系的灵活抑或刚性、农地产权的集体所有抑或私有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从公平与效率两者结合的角度出发,构造一种将农村耕地划分为相对刚性的口粮田以保障农户的基本生存和相对灵活的机动田以保障农户的农业生产,并随人口变动而实现农户个体内部的口粮田与机动田自行补充的"新两田制",有利于农村社会和整个国家应对危机,并为其处理危机赢得了相对宽松的时间与空间条件。
2010年50期 No.609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西君;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已深刻影响到城市规划的制定。本文以首都北京为例,总结了北京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梳理了北京原有城市规划与人口老龄化需求矛盾。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养老设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老龄化背景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需要改进的方向。
2010年50期 No.609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蔡国华;
我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特别是推动中小城市发展是各地区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烟台市为例,通过剖析烟台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的实践经验,指出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是实施城市化战略必经之路;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是今后30年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主要方向;培育具有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是推进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重,是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运用资本力量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是加快中小城市发展的推进器。
2010年50期 No.60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管清友;
从历史的长周期看,城市发展模式与能源形式、交通运输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能源形式及其利用方式和交通运输模式所形成的能源—交通体系决定了不同国家城市化的不同模式。每一次新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会带来不同的能源—交通体系以及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也都会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2010年50期 No.609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天昊;
浙江经济总量虽居全国第四,但是,浙江的产业经济主体,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而且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而这种特征,决定了浙江的产业升级,长路漫漫。所谓,浙江未来的产业发展,首先是实现目前的中小企业的升级换代,从低附加值的产业,过渡到大众产业,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延伸到中端。
2010年50期 No.609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