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
进入21世纪后,由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所构成的输入型通胀,以及由以粮食为核心的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结构型通胀,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通胀的主因,传统的货币政策已然失效。未来的货币政策应相应改变,通过"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2010年24期 No.583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斌;陈道富;
上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不平衡的环境下,美日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协调,日本付出了惨痛的教训。这一段历史表明,以汇率调控为主的宏观政策,在调整世界平衡方面仅有短暂的微弱作用,但代价昂贵且不公平。汇率升值对贸易结构有深刻影响,在增长动力减弱的情况下,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泡沫。应把握好金融自由化、宏观政策、监管及改革之间的关系。
2010年24期 No.583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国忠;
目前的经济复苏是不可持续的。过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低利率,将引发另一场危机。这或将在2012年到来。
2010年24期 No.583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明;
某种意义上,出现逆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对人民币低估论调的有力回击。不过,对我国这样的对外开放进程尚处于正在进行时的国家来说,如果贸易逆差规模过大,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2010年24期 No.583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志君;
汇率之争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密切相关,是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失衡和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我国可行的对策是,既不承诺贬值,也不承诺升值,让人民币回归浮动汇率的轨道,甚至可以适当扩大浮动范围。
2010年24期 No.583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立新;
我国传统贸易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必须转变思路,调整政策,以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24期 No.583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孟春;李洺;
通过梳理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不动产税制改革的实践,总结其基本经验、趋势和教训,以此观照我国不动产保有税制的现状和问题,进而对相关制度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24期 No.583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冯兴元;
我国政府财政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透明度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提升财政透明度已成地方政府制度竞争工具,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这将有利于打造"责任政府"和公民参与预算过程。但要真正全面提升财政透明度尚需一个过程。而且提升财政透明度不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全部,还需要真正的预算体制改革。
2010年24期 No.58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饶毅;施一公;
我国教育改革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继续坚持普及义务基础教育,把重心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二要发现和培养特色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目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发现和培养特色和高水平人才,而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可以带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也就可以有利于两个目标。
2010年24期 No.58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汉超;
"唱盛中国"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重新评估中国落后问题的一股新潮流,与西方新闻界、政治学界和史学界长期以来"唱衰中国"形成对照。近年来,西方汉学界有一种倾向,即为已成定论、童叟皆知的"中国落后论"翻案。此派西方学者试图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外交礼仪、人文意识、行政管理等角度,全面修正中国落后论。这种愿望显然与近年来我国的兴旺崛起有直接关系。由于我国近年来飞速而稳定的发展超出了包括许多"中国通"在内绝大部分人的预期和想象,于是,一个重大问题提了出来,即中国的重新崛起以其广度和强度来看,不可能是偶然的,而必定有其长远而深厚的历史原因,唱盛中国流派旨在探明这个历史根源,从而证明中国强大的延续性和合理性。
2010年24期 No.583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辉;
千百年来,土地兼并一直被视为国之大害,历朝历代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一旦土地向少数人集中,不仅会使国家丧失税源,而且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铤而走险,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各个朝代对土地问题都特别重视,尽管不能完全杜绝土地兼并,但每隔一个时期,政府都要对土地进行再分配,从而避免土地的过于集中。为了促动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宋代统治者,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2010年24期 No.583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10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肖乐义;
就像哲学里讲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我国经济找不出一个完全相同的经济时代来作比较,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2次较高通货膨胀历史来剖析,通胀将是2010年~2011年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大概率事件。目前日益膨胀的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包括典型的房价泡沫,都是通货膨胀的预演。
2010年24期 No.583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