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

China Market

环球

  • 环球

    <正>欧元陷入最严重困境默克尔近日在德国电视一台节目中说:"毫无疑问,欧元进入自诞生以来最困难时期。"她说,这场危机根源在于"希腊的高赤字和信用丧失"。希腊2009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2.7%,公共债务达到GDP的113%,均远远超过欧洲联盟规定的3%和6%上

    2010年11期 No.570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争锋

  • 争锋

    <正>警惕成为福利国家茅于轼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福利总比没有强,所以都赞成福利国家。但是对专家来说,他们多了一层思考,提出的怀疑很多。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福利所用的钱从哪儿来?又用到了哪儿?普通人总以为政府的钱自有其来源,能有钱用在自己身上总是好事。其实

    2010年11期 No.570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模式探讨

  • 中国之谜与中国之道

    陈平;

    中国机遇、协商、实验的价值观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中国经济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启示,也给发达国家的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带来巨大的困惑。在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创新与实验,会丰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并改善现有的世界秩序。

    2010年11期 No.570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寻求新模式是中国发展的必然

    苏文忠;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在文化、科技、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寻求突破。

    2010年11期 No.570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国家主义经济模式”何处去

    郑永年;黄彦杰;

    中国的"国家主义"传统已经延续了两千年。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这套模式总是和危机难舍难分。这次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积极策略,又进一步使得国家力量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无边界、无效率地膨胀。从现在看来,经济国家主义的过于强大造成的问题已经超过了它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正面功能,甚至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在缺乏的是应对"常态"的模式。当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成为常态,为了让经济增长变得可持续,就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模式,使得经济增长本身与社会整合相互促进。

    2010年11期 No.570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模式”的未来——专访黄靖教授

    叶蕴;

    所谓一个年代的定义,似乎都是那个年代的休止,而非开始。经历了数十年所谓的后现代化,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预测至今影响深远——20年前,这位日裔美籍学者的论文《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说,历史已经走到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理念已经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民主资本主义社会将最终统治整个世界。"福山主义"最念念不忘的,是把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巨人,纳入西方世界的版图。但走过20年,"休克疗法"后的俄罗斯,似乎变得更加专制独裁;实施渐进改革,坚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正慢慢确立其独有的"中国模式"。从本世纪初"中国模式"概念兴起以来,学界的讨论此起彼伏、著述汗牛充栋。在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下,新一波"中国模式"的讨论也更为引人瞩目。就此,本期对话栏目邀请黄靖教授发表自己的看法。黄靖教授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去年加盟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黄靖教授祖籍山东,在哈佛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顶级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目前,他也担任新华社资深国际经济分析师以及中国国际与战略基金会的顾问。

    2010年11期 No.570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国内智库前沿

  • 应对危机需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郑新立;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金融危机考验着各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考验着人类的智慧。本文首先对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反思,通过重新审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化解危机的对策。

    2010年11期 No.57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究

  • 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

    吴敬琏;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改革开放所要达到的目标,按照中共十七大的语言,可以概括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现在,这个历史转折还没有完全实现。为了完满地实现这个转折,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这30年的经验教训,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

    2010年11期 No.570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资本市场

  •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货币政策

    李庆云;

    中国目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也存在货币供应过度宽松、信贷过度膨胀、资产价格上涨等问题。今后还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并加强对银行的审慎监管。

    2010年11期 No.57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迈向国际金融新秩序

    米歇尔·康德苏;晓凡;

    长期以来,我们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不懈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可见此问题的重要性和困难性。全球失衡至少在几年之内不会完全消失,各国也已经自主开始了储备多样化的进程,但是无法保证这个过程会以我们想要的速度进行下去并且不造成破坏性影响。所有这些,都表明需要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并深刻思考特别提款权在未来改进国际货币体系运作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2010年11期 No.570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组国际货币体系的新视角:对中国的思考

    聂庆平;

    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开始崛起,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越来越多地被邀请到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中来。如何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既是影响国际金融体系格局改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金融战略。本文试图从中国的视角探讨重组国际货币体系问题。

    2010年11期 No.570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粮食安全战略

  • 中国粮食安全:有争议的战略问题

    陈文胜;王文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农业基础地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08&ZD016)的阶段性成果。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震动了中国和世界,时至今日,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这次危机有着众多的诱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非农产业的高附加值和增长的快速性对后发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难以抵御的诱惑力,这时,农业的战略位置常常容易被人忽视。

    2010年11期 No.570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粮食安全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朱有志;陈文胜;

    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是在世界金融危机下应对国际竞争压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国内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2010年11期 No.570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能源战略

  • 如何造就下一代能源体系

    武建东;

    传统能源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21世纪迫切需要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革命造就全球下一代的能源体系,而信息革命面临的最深刻挑战就是逆转目前的传统能源的消耗方式,帮助清洁能源建造人类使用能源的创新体系。这个转变有三个使命,其一是要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现有的能源体系,特别是以发展智能互动网为基础提高能源效率;其二是要逐步更新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利用体系,采用就在自己本国国内、低污染、能够大量获得、可以良性循环的清洁能源体系;其三是要建造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互动的能源运转体系。世界上无论大国、小国都可能在这场竞赛中获得成功并缔造人类新的生产方式,而且经过这场竞赛的强盛国家必将把握未来世界经济的制高点,中美两个能源消费大国在这场全方位的变革中面临着资源、技术、需求、观念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

    2010年11期 No.570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低碳能源战——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杜祥琬;

    此文为杜祥琬在2009年节能减排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高层论坛演讲录音整理。中国的模式在探索中,因为现在国际上的媒体称赞中国模式已经取得成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还不能说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成熟完备的中国模式。

    2010年11期 No.570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

    潘家华;

    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综合考虑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但在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引导消费者行为方面,大有可为。

    2010年11期 No.570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海外智库

  • 美国的安全低碳能源经济路径图——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平衡之道

    萨拉·拉迪斯洛;凯兰·冉拉;乔内森·培辛;弗兰克·维拉;斯特罗;简娜·古沃德;大卫·庞弗雷;布雷特·斯达利;张小玲;

    <正>一、引言频繁波动的能源价格以及人们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使得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频频成为各大报刊媒体的头条新闻。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争相把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纳入各自的未来计划之中,承诺在上任后将推出能够缓解经济危机的能源政策。

    2010年11期 No.570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单一的货币体系不适合亚洲

    罗伯特·蒙代尔;

    2010年1月21日,2010蒙代尔国际金融与资本论坛在哈尔滨召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罗伯特认为,像欧元一样的单一货币体系并不适合亚洲,以后会出现亚洲货币区的理念,但时间可能会比较久。中国的人民币总有一天会成为主导货币,但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2010年11期 No.570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区域发展

  •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态势、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上)

    侯云春;韩俊;

    在基准情形下,2010~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总规模均年增长1,650万人左右,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6%左右,城镇总人口将达到8亿左右。这个时候我国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是:继续扩大城镇人口规模,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结合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在国土空间上的布局,提升沿海和东北城市人口承载量,促进形成中部城市群体系,着力培养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推进城镇化,使城乡居民公平分享城镇化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2010年11期 No.570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必须重新认识小城镇的战略地位

    彭真怀;

    把小城镇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真正抓手,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得出的一个逻辑结论。小城镇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是扩大内需的总抓手。

    2010年11期 No.570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史海回眸

  • 从老股票看1950年代的股份制企业

    朱荫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国有计划经济体制占据了社会生活的统治地位。在经历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旧中国承继下来的股份制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状况如何?在国有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五十年代是否出现过带有私有制性质的新的股份制企业?如果出现过的话,有什么特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什么地位和发挥什么作用?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从当时遗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老股票入手,进行了管中窥豹似的具体分析。

    2010年11期 No.570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二千年前的“国进民退”大辩论

    盛洪;

    <正>贤良文学们所说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提出了一个至今仍非常适用的宪政原则,即政府只能以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获得提供公共物品的资源。政府一旦从公共物品提供者及收税者变为市场中的竞争者,就会有与其他竞争者相冲突的利益,就可能利用手中的公

    2010年11期 No.570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新书评介

  • 新书评介

    <正>作者简介:赵弘,1962年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总部经济、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等。赵弘研究员在国内首次提出"总部经济"理论,多年来对总部经济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研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总部经济理论专著《总部经济》,该成果先后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赵弘研究员先后主持完

    2010年11期 No.570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市场·智库版》约稿启示

    <正>《中国市场》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述后,由原国家物资部牵头,联合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务院体改委、国家科技部、国家人事部、国家劳动部、国家建设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

    2010年11期 No.570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