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乐;本刊编辑部;
经济学家张维迎曾发出警告:开放市场和引进外资,不能演化为"一出没有中国演员的中国剧"。舞台是我们的,但自己人在跑龙套,主角是外人。他认为,未来"外资主导中国经济"的危险不是不存在。合资路走了27年,中外企业并没有磨合成恩爱夫妻,反而在今年上演了"达能强购娃哈哈"、"松下无锡合资亏损十年"这样的苦戏。如果说合资之初,跨国巨头们囿于政策限制,又放不下中国企业廉价劳动力、忠实的消费者群体乃至销售网络而"结合",那么,随着中国政府在很多领域对外资独资模式进行政策解禁,那些业已完成品牌人员"本土化"、早就有"独身"打算的外资企业,便开始实施离异自己的"伴侣"。合资婚变,"怨妇"多是中方,我们就不得不反思一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2007年33期 No.440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乐;
曾几何时中华牙膏、美加净牙膏等畅销全国,国产洗发水、香皂卖得热火朝天……如今,伴随着合资模式的终结,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却在不知不觉中戛然而止。合资之殇,伤在何处?
2007年33期 No.440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乐;
在失败例子当中,共性往往在于合资的结果与合资的理由背道而驰,不但没有引进技术,反而丢掉了优良资产、品牌和市场,最后还留下一堆"包袱";导致恶果的关键原因是没有坚持自主的原则;推动合资的主导者并非企业,而是中国的地方政府。
2007年33期 No.440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乐;
人大商学院梁雨谷教授这样评价"合资婚变":"合资是一场培训,外资已经毕业了,想自立门户了。而中方还没毕业,没进步,所以,才有对外资独资的意外。这只能说明,中方的合作者在合资开始以及合作过程中,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和学习态度。这才是我们要着重反省的。"
2007年33期 No.440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